- 我以前特別容易生氣,后來我去找了心理咨詢師。
- 那你現在不容易生氣了嗎?
- 不,我接受了自己的生氣。
雖然這個段子是在調侃心理咨詢,但也是不無道理的——“接受自己容易生氣”這件事也很重要,因為“容易生氣”很難改變。
有些人會問:我怎樣才能不生氣?我認識的某某總是發脾氣,我怎樣才能讓他(她)不暴躁?我怎樣才能不……其實,生氣等情緒,我們是很難抑制它們的出現的,因為我們體內的生理變化并不完全受意識控制;但在它們出現后,我們也有好辦法來面對。
因為這是生理本能。
當我們產生一種過激的情緒時,會覺得它像鍋里煮沸的牛奶一樣涌上來,而我們就這樣被情緒淹沒了,在腎上腺素和皮質醇(人體在緊張時分泌出的兩種激素)的作用下,我們的心跳會加速,手臂和腿部的肌肉都會收縮起來。
這樣的反應從遠古時期就出現了,并且被進化保留到現在。這是一種進攻和戰斗的準備,激動的情緒會自動激活這樣的準備,而這種原始反應在蠻荒時期,曾一次次拯救過人類祖先的生命:有了緊繃的肌肉,才有應對危險的力氣。
隨后,情緒便釋放出來了一一當情緒占據我們的頭腦時,我們腦中似乎就再也沒有位置盛放理智和善意,我們已經無法控制過激的情緒了。即便是快樂的情緒(當然這類情緒不會讓我們具有攻擊性),也能以同樣的方式侵占我們,有時甚至吞沒我們,比如在遇到心儀的人時,喜歡和愉悅也會沖走我們的思考能力。
正如布萊茲.帕斯卡(Blaise Pascal)所說:“心靈所擁有的道理,不是理智所能理解的。”
如果憤怒不能被抑制,那我們就不得不受憤怒支配嗎?
也不是。
憤怒也有不同的應對方式,有人敲桌摔碗,有人陰陽怪氣,有人拿其他人出氣,也有人找個角落發泄,有人直接告訴惹惱自己的人“我很生氣”。憤怒總是帶來傷害,但如果能“好好生氣”、接受自己的憤怒之情,憤怒帶來的傷害就會降低,甚至還能帶來真誠、了解。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直面過激情緒:
接受它們
我們的社會一直對表達負面情緒有抵觸:“都是大人了,還這么容易激動”……的確,隨意表達憤怒并不妥當,但這并不意味著憤怒是完全不被允許的——我們也有生氣的權利,它不過是眾多情緒中的一種,是我們真實狀態的表現。我們被某些行為,某句話所冒犯,因為它們重創了我們內心最私密的地方。于是,我們覺得沮喪、無力、不快,我們需要把這些都表達出來。
留點時間
正如前文所講到的,當我們生氣時,道理是沒用的,在這種狀態下,沒人能夠接納理智。所以說,我們是不能以“趁熱打鐵”的方式解決問題的,而是應該多留點時間。“我需要點兒時間,然后再回應你”是一句非常有用的話,既給自己平靜的時間,也對對方有了表達······
非暴力溝通
我們完全可以把這種憤怒展現給惹惱自己的人。但這并不是指沖著對方去、把憤怒之情直接"摔"到他的臉上。為了避免把情緒直接“摔”到對方臉上,我們可以后退一些,以免過于咄咄逼人。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既能表達、又能把傷害降到最小的溝通方式,包含四個基本要素:
觀察一件在某種具體情境下實際發生的事情:對方的哪些言語和行為造成了我的不適?
表達出自己的感受:我難過嗎?憂慮嗎?生氣嗎?
想清楚是什么需求導致了前面的感受。
向對方提出請求。
比如,我們可以馬上對對方說:“聽到你這么講/知道你這么做(觀察),我真的跟生氣(表達),因為我想做的是xxx(需求),我需要點兒時間好好想想,我們一會兒再談吧(請求)!”說話時要盡量使用“我”,而不是指責“你讓我很生氣,你真是太討厭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