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。2010國家召開了全國人才工作會議,頒布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(2010-2020年)》,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,必須將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同年,中航工業集團公司研究制定了《“十二五”和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(2010-2020年)》。隨著航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,提高企業競爭力、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,培養并造就一支門類齊全、結構合理、技藝精湛、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,已成為“十二五”時期中航工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。在這樣利好的背景下,貴州航空工業技師學院(簡稱“貴航技師學院”)也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。不久前,筆者到貴航技師學院采訪,所見所聞使我感受到,該校作為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、貴州省四所技師學院之一、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、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,在人才培養、校企合作、德育教育、服務社會等方面的做法可圈可點。
以企業需求為導向 加強人才培養
職業教育的性質決定了人才培養要與社會需求接軌,也就是說要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導向。在課程設置上,貴航技師學院根據航空工業行業發展的需要,設置了二十多個裝備制造專業,如車、銑、磨、鉗、焊接、汽車修理、機電一體化、數控加工技術等;在人才培養模式上,貴航技師學院主要采取校企合作、工學結合、訂單式培養、半工半讀等四種模式。
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。“我們學校的多數專業學制是三年,其中兩年在學校培養,一年在企業頂崗實習。這種模式類似于德國的‘雙元制’。所不同的是德國是企業先招工,然后將他們送到學校去培養,而我們是先培養,然后再送到企業去,雖然有些區別,但模式是類似的。”貴航技師學院院長付曉剛介紹道。
工學結合也是貴航技師學院的一種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。學校會組織二年級的學生到企業學習,在相關崗位上進行鍛煉,讓學生在頂崗實習前對企業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;同時,企業也根據工作情況給學生發放薪酬補貼,從而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。付曉剛院長說:“我們認為工學結合的模式是很有必要的,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對自己要求要求不嚴,但到了企業受到較為嚴格的管理制度約束,就能夠更加嚴格要求自己,組織紀律性得以提高,也體會到勞動果實來之不易。”
第三種模式是訂單式培養模式。在這種模式下,相關專業的招生計劃是按照企業的招聘需求來制定的,學生入校時便能夠明確自己所學專業以及今后的就業方向,就業已經有了保障。學生在前兩年深入學習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后,根據學校與企業簽訂的相關合同,便能在第三年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。付曉剛院長介紹:我們學校今年就有400多名學生與13家企業開展了訂單式培養,包括中航工業永紅航空機械有限責任公司、貴航股份紅陽密封件公司、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等。
此外,貴航技師學院正在探討推行半工半讀培養模式。這種模式是在企業招工后,學生半天學理論,半天跟師傅做學徒。這種“反璞歸真”式的辦學模式,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,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,能夠培養學生數量畢竟有限。為了努力創造實現這種模式的環境條件,目前,貴航技師學院正在修建新校區,將學校搬遷到貴陽小孟裝備制造工業園區,周邊集中分布了很多制造企業。待學校搬遷至企業集群的地方,就為實現半工半讀模式提供了客觀條件。
德技雙修 加強道德教育
“德技雙修,知行合一”是貴航技師學院校訓。貴航技師學院深知,企業需要的是“德技雙修”的人才。“ 為了強化德育在技工院校的重要地位,我們提出‘重德興校,育德樹人 ’辦學理念。現在企業分工越來越細,大部分崗位其實并不需要精湛的技能,員工到工作崗位后,只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職業操守,還可以繼續進修學習;相反,即便員工技能再全面,技藝再精湛,如果不遵守規章,不敬重師長同事,缺乏社會公德意識,也不會受企業歡迎。所以,從滿足企業需要來講,我們首先關注學生思想品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。”付曉剛院長如是說。
為了加強德育教育,貴航技師學院近幾年來推行準軍事化管理。以軍隊的紀律規范學生,以軍人的精神教育學生,以軍營的作風感染學生,以軍隊的文化影響學生。培養學生嚴格的組織紀律性,令行禁止的作風,雷厲風行的服從意識,使學生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,最終達到秩序規范、生活有序、作風嚴謹、紀律嚴明校風。此外,學校要求學生每天早讀學習,閱讀、背誦中國傳統文化經典,如《弟子規》等;成立了德育工作研究室和心理咨詢室,課余時間開辦“知行講堂”,給學生上德育課、勵志課、修養課、禮儀課等,引導學生樹立自信,擔當責任,懂得感恩。學校的價值觀就是“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尊重企業歡迎的技能人才”。為此,學校從學生職業生涯長遠考慮,努力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,提高學生綜合素質。
以社會化服務為己任 拓展辦學思路
近年來,貴航技師學院拓展辦學思路,轉變辦學理念,把社會化服務作為對全體教職員工的基本要求。學校提出:職工工作應該服務于學校,學校工作應該服務于學生、服務于家長、服務于企業、服務于社會。將學校發展融入地方或行業、經濟社會發展中,將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緊密結合,優勢互補。具體而言,社會化服務包括兩方面:一是指學校要為學生發展服務、為用人單位服務、為地方社會經濟服務,變被動為主動。二是將非技術教育類工作又影響學校發展的機構及承擔的職能,交還給社會承擔。如果說探索人才培養模式、加強學生德育教育都是為學生、為用人單位服務的話,那么學校開展的農民工技能培訓、教育對口扶貧則是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、服務于整個社會。
在十一五期間,貴航技師學院與地方政府合作,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,充分利用學校培訓資源,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,真正做到就業帶動脫貧致富,取得了初步成效。據統計:2008—2010三年間,貴航技師學院就舉辦了農民工培訓62期,參加培訓人數達3000多人;培訓工種涉及焊工、電工、鉗工、木工、水電工、架子工、鋼筋工、電子裝配工、計算機操作員、計算機維修工等十三個專業(工種)。
貴航技師學院重視對口扶貧,通過定單式培養方式,將辦學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。2011年初,學院在專為貴州省威寧苗族彝族自治縣的中技學生開辦對口扶貧、定向培養助學班,并與貴航股份紅陽密封件公司、蘇州華旃航天電器公司簽署定向培養協議,創辦了“紅陽橡塑模壓班”、“蘇州華旃航天電器班”。在為期兩年的學習中,學校減免學生學雜費用,并給予補貼,畢業后分配到這兩家企業就業,既解決了貧困學生的求學和就業問題,又為企業輸送了技能人才。
幾年來,貴航技師學院還為新建的企業提供上門技術培訓服務,每年培訓多達7千人次。付曉剛院長清醒地認識到,有為才有位。正因為學校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,才獲得了政府更多的關注和重視,并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。
從今年開始,貴州省實施教育“9+3”計劃(即9年義務教育加3年中職免費教育),給職業院校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。談及未來的發展目標,付曉剛院長指出:“我們要發展成為貴州一流、全國知名的技工院校,為航空工業,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。”
貴航技師學院一方面要堅持中職與高職、學制教育與短期培訓并重。學校將來的發展戰略是創辦高職院校,做到中職與高職并重。學校的短期培訓近年來發展很快,已經成為發展的重要支柱,所以要堅持學制教育與短期培訓并重;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行校企合作、產教結合、一體化教學。盡管貴航技師學院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,不過在他們看來顯然還很不夠。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、教學與生產同步、實習與就業聯體,將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在一起。既要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,又要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技能人才,實現學校與企業與學生“三贏”。